集微网消息,回顾碳化硅车用发展历程,特斯拉作为碳化硅的“推广大使”,2018年率先在Model3主驱逆变器上使用碳化硅,开启并加速了碳化硅规模应用,也使碳化硅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特斯拉近期结束的年度投资者日,马斯克的第三个“宏图计划(Master Plan)”没能带动自家股票上涨,而且在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上的动作,带崩了稀土和碳化硅的上市公司股价。一时间,特斯拉“减少75%碳化硅”仿佛叫停了产业,但从产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作为碳化硅“推广者”的特斯拉,再度推广碳化硅。
特斯拉减少75%碳化硅
在近期的特斯拉年度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公布了下一代动力平台的一些细节,其中关于碳化硅(SiC)器件用量大幅下降,引起业内担忧。
二级市场上,在特斯拉宣布减少75%碳化硅后,A股市场碳化硅概念股大跌,其中,东尼电子3月3日-4日的两个交易日大跌逾19%,至今股价持续承压。
对终端影响方面,业内人士指出,“特斯拉这个事影响不大,不管是现有平台还是下一代,总归要用SiC,现在SiC产能总体缺货。短期内会影响市场容量的预期变小,但最终会变大。特斯拉未来要推出价格更低的新车型,提升市场占有率,未来目标保有量要到2000万。所以单车碳化硅的量下降,但绝对值变高。”
事实上,对于特斯拉“减少75%碳化硅”,业内认为主要是出于供应考量。前述人士表示,“今年Cree、Wolfspeed今年6寸放量没那么快,特斯拉如果要冲量,要考虑供应链能满足多少辆车,在SiC产能能扩产不及预期下,要考虑最大化利用好全球现有产能。”
芯聚能总裁周晓阳指出,“碳化硅中短期供不应求,碳化硅IDM厂商卖给特斯拉的碳化硅比其他人都便宜;另外,能满足特斯拉性价比要求的供应商很少,特斯拉的需求可能比他几年前给各合格供应商的预测要大,特斯拉要求在同样价钱能拿到的供应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
“如果碳化硅的成本下降,后续产能供应增加,特斯拉还会增加对碳化硅需求的占比。”周晓阳补充到。
也就是说,特斯拉有意识的控制碳化硅的节奏,希望把需求放得更长久。
以技术创新再度推广碳化硅
既然需求不成问题,那么特斯拉是如何减少碳化硅用量而不影响车的性能和效能。目前讨论最多的方案之一就是用硅基IGBT替代减少的碳化硅,即在一个逆变器里混合使用碳化硅MOSFET和硅基IGBT。
不过,如果采用混合方案,集成的元器件数量会更多,模块的尺寸也会变得更大,这显然有悖于特斯拉要减少车用零部件的做法。此外,IGBT和碳化硅二极管替代SiC MOSFET,元器件的增加也将考验整个模块的可靠性。
“这种替代方式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周晓阳认为,“我认为特斯拉很有可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技术的革命或创新,不用任何替代,碳化硅的芯片面积降低75%。这需要多方面配合,例如,电机的革新,减少对驱动的功率器件的需求;提高芯片的功率密度;电驱系统的改进等。”
从这几点来看,减少芯片面积和提高封装创新是行业发展关键且比较难的点。近年来,意法半导体的SiC MOSFET芯片尺寸一直在缩小,如果按照第3代MOSFET面积是第2代的1/4来算,芯片面积恰好缩小了75%。这也符合特斯拉动力总成副总裁柯林·坎贝尔在投资者活动日上提到的“封装中的碳化硅晶片要小很多。”的说法。
芯片面积的减小,主要得益于器件厂商的努力,相比之下更考验特斯拉的是封装技术。周晓阳指出,“在封装技术的创新,热阻更小,散热更好,材料更好,器件和模块可以在更高结温下工作。”碳化硅芯片面积的减小,在同等功率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导热能力的要求成倍提高。这次的投资者日活动,特斯拉也重点强调了封装技术,宣称定制化封装技术能提升2倍左右的散热能力,但具体散热效果如何,仍待市场验证。
如果是通过减少芯片面积和提高封装技术来减少碳化硅的量,碳化硅“推广者”的特斯拉无疑将再度将碳化硅的应用推广到更大量级。碳化硅在电动汽车的使用会从高中端乘用车向低端乘用车下探,也会从乘用车向商用车以及特种车发展;与此同时,碳化硅会向更大的工业及消费产业发展,并且发展的更快;对碳化硅的产业链而言,价值链中,芯片制造及封装的价值份额会提高。
不止碳化硅,氮化镓相向而行
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杀手级应用”,汽车产业可以承载的不止碳化硅,新能源汽车低电压系统的升级迭代,也有望为氮化镓的应用带来新的市场增量。
Yole预测,车用GaN将从2021年的530万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3.08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惊人的97%,其中车载DC-DC转换器和车载充电器(OBC)将迎来下一波增长。
在此前的投资者活动日上,特斯拉还宣布了低压用电系统升级到48V电压。纳微半导体相关人士表示,“从12V到48V配电的转变有利于Si向低压GaN的转变。”
集微咨询资深分析师朱航欧指出,从技术上而言,GaN电力电子器件在48V的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将拥有较强的竞争力,SiC更适合大功率主逆变器,Si基GaN电力电子技术更适合中小功率DC/DC和AC/DC转换器。
对于下游终端的技术迭代趋势,上游芯片厂商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近日,英飞凌宣布已与GaN Systems公司签署协议,将以3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39亿元)现金收购GaN Systems。
巧合的是,此前专注于GaN战线的纳微半导体在2022年8月份也正式并购了GeneSiC这家公司,全面专注第三代功率半导体。据介绍,GeneSiC的产品已经发货超过800万颗,排在全球前八。
纳微半导体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查莹杰指出,“之前大家把GaN和SiC是分开来谈,当我们把一个系统拆开来去看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功率等级或者不同的电压等级,可以看到这两个技术可以进行完美的融合。目前我们在电动汽车、服务器上面已经证明,这两个技术,可以把整个系统效率,以及系统的性价比完美地去提升,混合性设计已经给客户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启发。”
据纳微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应用中心总监孙浩介绍,“以一个具体的6.6kWOBC为例,如果我们把频率从60k变化到500k,变压器的功率密度可以大幅度提升,从原先的14.1kW/L提升到56.5kW/L,因此宽禁带器件更适合于高频应用场合,而氮化镓和碳化硅的混合设计,在未来也是一个很主要的趋势。”
得益于氮化镓轻量化、小型化的发展,主机厂越来越倾向于看氮化镓的应用。氮化镓在高频上的优势,可以让产品变得更紧凑,同时产品的性能不会有所损失,甚至略有提高。而产品的轻量化、小型化以及高性能,是主机厂比较关注的点,能为整车带来明显的提升。
此外,氮化镓相对于碳化硅,在成本上有天然的优势,这也是主机厂最为关心的。孙浩指出,“大家都希望未来氮化镓它的成本是真的能够和硅基的产品来做PK,而不是跟碳化硅。我们预计在未来的2年之内,氮化镓有机会能够上车。”
后记
在“宏图计划”第三篇章中,马斯克介绍了“通往地球完全可持续能源未来的道路”。诚如纳微半导体的“Electrify Our World”愿景,在“双碳”目标下,全球电气化将加速,在整个能源的供给端和用户端,能效的提升将是大势所趋,在通往地球完全可持续能源未来的道路上,其中蕴含非常多的碳化硅和氮化镓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