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详情

关注公众号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专访博世总裁:以碳化硅技术创新应对价格战
专访博世总裁:以碳化硅技术创新应对价格战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9-12
8个月前,博世集团对全球汽车事业部和中国区高层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博世中国区迎来新任掌舵者——罗讯杰(Norman Roth)担任博世汽车电子事业部中国区总裁。

罗讯杰为博世奉献近23年,并有近9年的时间扎根中国区,此番重回中国执掌帅印,他将如何服务中国汽车市场?博世的碳化硅有哪些发展战略?博世如何应对碳化硅价格战?带着众多的好奇,“行家说三代半”于8月28日采访了罗讯杰博士。


罗讯杰,博世汽车电子事业部中国区总裁

博世的中国新策略:

更快、更本土化

根据美国Automotive News近日发布的榜单,2023年博世集团的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营收达到558.9亿美元,依旧霸占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的榜首。

作为汽车Tier1头部级厂商,博世集团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今年年初宣布的大调整也引发了各种猜想。在接受“行家说三代半”采访的过程中,罗讯杰多次提到了“转型”和“本土化”。

在解释这两个关键词之前,罗讯杰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他说,“我已经在博世工作23年了,博世作为一家百年企业(注:138年),我们更擅长B2B业务,我们作为汽车零部件Tier 1一直是直接对接主机厂,基本不需要做过多的宣传广告,即使现在新能源汽车浪潮来袭,我们依旧能够借助之前建立的市场地位,去推进碳化硅半导体、电驱等新业务。”

但博世宣传策略已经开始转型,他接着说道:“博世是第一次参加PCIM深圳展,我们作为市场的引领者,想利用这次机会去增强我们在整个市场的曝光度,这是跟我们未来策略相匹配的,未来我们也将不再保持‘神秘’,要越来越多地走上台前,例如参加会展以及借用你们的平台去发表专业文章。”


博世PCIM Asia2024展台

据了解,博世是在1909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截至目前已经在中国市场经营了115个春秋,中国区贡献了博世全球销售额的20%左右,已成为博世除德国之外最大的市场。

前段时间,罗讯杰从两个维度谈起了中国区的重要性。

一方面,中国是汽车“重镇”。全球每年汽车产量约为8500万-8700万辆,而其中有3000万辆都产自中国。“我们整个集团近2/3的业务来源于汽车市场,”中国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国不仅是一个汽车制造和消费大国,更是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以动力总成的电气化为例,中国无疑是这一变革的领跑者,我们热切期望融入这片市场”。

中国汽车行业的变革对于Tier1厂商来说,第一个挑战就是开发速度加快。

罗讯杰举例道,“在国外,我们通常需要4年时间去做一个完整的汽车平台开发,但是在中国,我们发现这个速度有极大的提升,整个汽车平台开发周期只需要12-18个月。”

为此,他表示,博世会顺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去做相应的调整,一方面是博世自身进行更加开放的转型,另一方面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本土化。

据罗讯杰介绍,博世汽车电子在中国拥有非常强的本地团队,拥有500多名半导体员工,还有约4000名电控单元(ECU)员工,未来还会持续在中国加大相应的投入,去聆听市场的需求,提供更有灵活度的一些服务和产品,做本土平台的开发。

博世的碳化硅竞争策略:

以创新树立行业壁垒

这场展会,博世展出了丰富的碳化硅产品,从沟槽SiC MOSFET芯片,到功率模块模块、驱动IC、电驱动系统等,体现了他们作为创新先锋的垂直整合能力。


对于碳化硅半导体,罗讯杰认为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2023-2028年碳化硅半导体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同时我们的竞争对手也会越来越多,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今年上半年,碳化硅“内卷”加剧,价格下降幅度也很大,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罗讯杰很坦率地说到,“确确实实是这样的,碳化硅已经开始慢慢去转入价格战。但不仅仅是碳化硅产业有这种现象,其实放眼其他行业,例如汽车行业的自动驾驶、E/E架构等环节都非常难以盈利,尤其是新的技术。”

他认为,市场需求量增加是碳化硅价格往下走的其中一个正面因素,价格下行不仅仅是对博世的压力,也是对行业其他竞争对手的压力。不过,未来碳化硅价格会平缓下降直至稳定,而不会继续剧烈下降,不会持续断崖式下跌。

根据罗讯杰的判断,相比其他行业,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高门槛行业,例如前期投资金额非常大,投资周期和回报周期都非常长,并不是短期投资就能产生收入的行业,因此,目前存在的“亏本销售”乱象是不可持续的。

而且从材料角度也决定了碳化硅价格很难降低,“碳化硅市场需求量会爆发式增长,碳化硅可以降低整个系统成本,但芯片价格永远都会高于IGBT,不会像有些人说的,有一天跟IGBT一样,这是由于碳化硅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虽然目前碳化硅出现价格战乱象,这项新业务目前是很难盈利,但相信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创新,在一段时间后把所有的成本慢慢摊销。所以,博世依旧会赋予碳化硅稳定的经济支持,从而不断去推动技术创新,继而形成更好的业务壁垒。

8英寸碳化硅晶圆产线将是博世的其中一个业务壁垒。据罗讯杰判断,碳化硅从6英寸转向8英寸以及将在未来5年之内发生,“这是我们博世未来要走的方向,我们在竭尽全力往前推进。”

8英寸碳化硅进度方面,目前博世已经为客户提供8英寸碳化硅样品,而且“8英寸的良率非常好,远远好于预期,应该是目前市场里面最好的”。

与此同时,博世也为8英寸碳化硅的迭代做好了准备。供应链方面,博世早就与核心的碳化硅材料供应商签署了长期的战略协议,以保障稳定供货。此外,博世还成立了一些特殊小组,会非常紧密地调研每个供应商的6-8英寸切换节奏。

博世的碳化硅优势:

独一无二的系统级垂直集成能力

碳化硅行业的另一个挑战在于汽车供应链模式的改变。他表示,“由于半导体(特别是碳化硅)在新能源汽车转型路径中的策略性和重要性,现在已经确确实实发生很多OEM厂商跳过Tier 1,直接进行碳化硅器件采购。今年我们在北京车展发现,很多主机厂已经从外采变成内采,这有可能会成为未来一个非常大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罗讯杰强调,“碳化硅业务增长依靠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而中国是新能源车高速增长的核心国家,我们看到中国的车规级芯片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所以博世全力加大在中国的碳化硅资源投入,也会寻找一些中国的合作方或者工厂。除了碳化硅业务,我们还有MEMS传感器、CAN业务等其他的投入。”。

谈及博世的碳化硅优势,他认为,博世集团是集汽车系统和半导体为一体,这是整个市场里面非常独一无二的——既做碳化硅裸片,又做碳化硅模块,还做到逆变器、电桥,甚至整个E/E架构。“相较于纯半导体厂商,博世既了解市场,又了解整个系统,我们不仅仅有SiC芯片的专业知识,我们还将长期以来的系统供应商专业知识,应用到SiC芯片开发当中去。”

此外,博世目前所有的碳化硅产品100%应用在汽车领域,但不排除会将碳化硅导入其他市场领域。罗讯杰表示,虽然目前碳化硅主要的应用还是以汽车为主,但是它有很多非汽车领域的市场需求,比如UPS电源、工业或电力……碳化硅有着非常大的应用的机会。

他最后表示,博世希望在每一个潜在业务领域都要做好相应的布局,他们要做全球最好的碳化硅的供应商,要做全球最好碳化硅模块供应商,要做全球最好的逆变器、电桥等系统供应商,而且要全方位服务不同的客户。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18618257367;邮箱:SiC@yuanhengliye.com。

网站主办: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京ICP备10013935号-2 京公安网备 1110580000号

版权所有: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技术支持: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邮箱: SiC@yuanhengliye.com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Copyright © 2012 - 2022 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