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详情

关注公众号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厂商新闻 > 英飞凌:扩大碳化硅产能 赋予世界无限绿色
英飞凌:扩大碳化硅产能 赋予世界无限绿色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05
英飞凌在业界的地位,可谓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特别是连续18年蝉联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殊荣,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导者。这样的巨头企业,是如何思考面向未来的呢?


近日,英飞凌科技工业功率控制事业部大中华区高级技术总监陈立烽在第二届“碳中和”暨绿色能源电子产业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当前,英飞凌正在积极赋能新能源生产与应用,助力社会实现低碳化。这是英飞凌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规划。所谓低碳,就是要通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提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立烽总监介绍,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光伏能源会达到5000GW。现在全球的装机容量不到1000GW。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七八年内,平均每年光伏能源的装机容量要达到500GW。此外,风电大概在2030年实现3000GW。也正是规模的扩张,预估在未来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会达到6000亿美金。在新能源领域,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储能需求,国际能源署也预估在到2030年就会有660GW的储能需求,随着新能源车的不断普及,同时会建设超过3200万的充电桩。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市场。

而在绿色能源领域是英飞凌专注耕耘且市场影响巨大的领域,陈立烽总监指出,作为行业内第一个在新能源产业中的赋能者,英飞凌的系统方案覆盖了新能源发电、输电、供电的总过程。全球有超过50%的光伏与风电和有近2/3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都采用了英飞凌的方案。另外一个广泛的用电端,包括电动汽车,英飞凌也提供了功率应用和传感器方案。


而具体在中国的应用,英飞凌也积极响应中国政府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大力赋能中国的新能源建设。陈立烽总监透露,目前,英飞凌赋能了中国87000个风电的塔筒。87000个塔筒产生的电量可以满足超过4亿人,也就是近1.6亿家庭的需求。在太阳能新能源领域,则有接近40%的装机容量采用了英飞凌的方案,中国目前太阳能装机容量为400GW,总发电量相当于7个三峡大坝。此外,在用电端,英飞凌的方案列装了超过2400辆高铁与动车,包括复兴号和和谐号,可以供超过10亿人次出行。另外,每年还有超过3万辆的电动大巴采用了英飞凌的方案。可以说,在新能源的应用中,英飞凌的方案与亿万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介绍上述英飞凌在全球和中国积极赋能新能源建设的成果后,陈立烽总监表示,在推动低碳化的进程中,碳化硅是打开高效能源之门的钥匙,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当然,碳化硅不只是简单替代硅基,要真正把碳化硅的性能和技术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够真正的节能减排,并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英飞凌就已经开始对碳化硅进行早期的研究与开发,2001年,全球第一颗商用碳化硅二极管在英飞凌诞生。陈立烽总监说,“历经20年的发展,当前,英飞凌碳化硅的整体产品系列包括工业、新能源汽车以及电源方面的应用,同时,英飞凌电力的基础设施里面也有碳化硅的身影。”


在碳化硅的整体发展推进上,陈立烽总监指出:除芯片本身外,英飞凌还在应用材料技术上有所创新,2018年收购了一家从事冷切割技术的公司,这一冷切割技术可以较好地提高对碳化硅材料的利用率。此外,英飞凌还实现了碳化硅沟槽技术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延伸。未来在产能上,英飞凌将持续在碳化硅上加大投资。预计到2027年,英飞凌的碳化硅产能将增加10倍,届时其碳化硅业务的销售额将增长至约30亿欧元。

在全面介绍了英飞凌赋能整个新能源生态链的规划后,陈立烽总监在演讲最后指出:作为一个涉及工程与半导体制造的企业,英飞凌本身也有巨大的碳排放,也要耗费大量的电力。因此,英飞自身也在减碳行动中,2030年,英飞凌自身将减少70%的碳排放。总而言之,英飞凌希望在整体新能源产业链上,从发电到输配电到用电,以及自身的减碳上,都能为中国和全球的减碳做出贡献。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18618257367;邮箱:SiC@yuanhengliye.com。

网站主办: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京ICP备10013935号-2 京公安网备 1110580000号

版权所有: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技术支持: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邮箱: SiC@yuanhengliye.com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Copyright © 2012 - 2022 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