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技术“内卷”加剧,瀚天天成港股闯关胜算几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11
4月8日,瀚天天成电子科技(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天天成)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家中国碳化硅外延片领域的隐形冠军,向资本市场完整披露其技术路线和商业布局,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该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瀚天天成是一家专业从事碳化硅(SiC)外延晶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公司。2024年,公司通过自产和代工模式累计销售超16.4万片碳化硅外延晶片;2022至2024年,累计交付超45万片碳化硅外延晶片,稳居全球最大碳化硅外延代工厂之列。据灼识咨询统计,自2023年以来,按年销售片数计,瀚天天成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化硅外延供应商,2024年市场份额超过30%。
公司创始人赵建辉博士是碳化硅行业内的顶级科学家,专注于碳化硅技术发展研究和开发超35年,更是全球首位因碳化硅半导体研究和产业应用贡献而获选IEEE Fellow(IEEE院士)的研究者。在赵建辉的带领下,公司研发团队成功构建了覆盖生长前预处理、外延生长、清洗、检验等全流程的关键技术平台。
2022至2024年,瀚天天成的营业收入经历了快速增长,从4.41亿元大幅攀升至9.7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8.6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难得的是,公司自2021年起就实现了稳定盈利,2022至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43亿元、1.22亿元和1.66亿元。
瀚天天成不仅是全球首个主导制定碳化硅外延国际SEMI标准的企业,同时也是在全球率先实现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大批量外供、国内首家实现全尺寸碳化硅外延晶片(包括3英寸、4英寸、6英寸及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量产及商业化的公司。
技术突破犹如一把利刃,为瀚天天成在全球产业链中赢得话语权。赵建辉曾在多个场合中强调,与国际大厂合作不是简单供货,而是共同定义技术参数。SEMI标准的制定就是例证——瀚天天成拿出了全球认可的解决方案。华为旗下哈勃科技的战略入股(持股4.03%),以及工银投资等机构的青睐,进一步印证了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看好。
与此同时,市场的担忧未能避免。
首先是客户集中度风险。其中,前五大客户贡献了超80%的营收,这种深度绑定保障了订单的稳定性,但挑战也如影随形。若头部客户转向IDM自研(如比亚迪全产业链布局),或引发公司营收的波动。
其次,随着国内碳化硅产能快速扩张,行业可能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的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特斯拉宣布将大幅减少电动汽车中碳化硅用量的消息,以及氮化镓(GaN)技术在中低压领域的替代趋势,都可能对行业长期需求产生影响。
公司并未回避行业共性问题带来的挑战,并在战略层面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招股书显示,公司正积极拓展二线客户群,包括欧洲光伏逆变器厂商等新领域客户。公司还将通过8英寸新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来吸引更多客户。业绩期内,瀚天天成拥有超过110家客户,其中包括全球前10大功率器件供应商中的7家。此外,公司已与全球15家公司建立8英寸产品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中7家已进入量产供货阶段。
面对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瀚天天成认为自身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公司专有的多层外延技术可,可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另一方面,公司碳化硅外延品片产品的良率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99%,这使得公司在成本控制上具有优势。
当前全球碳化硅外延晶片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销售额从2020年的6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5.4%。预计到2029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规模将达136亿美元。在这一背景下,国内碳化硅外延片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三类主要竞争主体:
第一类是纯外延片供应商,以瀚天天成为代表。这类企业专注外延片研发与生产,技术专精,产品覆盖6英寸主流产能及8英寸前沿技术,主要客户为国际头部功率器件厂商。
第二类是衬底+外延一体化企业,如天岳先进(688234.SH)。这类企业以衬底技术见长,外延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客户主要集中于国内射频器件厂商(如基站供应商)。
第三类是IDM全产业链厂商,以三安光电(600703.SH)为代表。凭借全产业链整合优势,这类企业产能规模领先,但外延片主要用于自给,对外销售集中于新能源车企。
整体而言,以上三类企业呈现“专业分工与垂直整合并存”的产业生态。
从行业发展来看,虽然6英寸碳化硅晶片仍是市场主流,但8英寸产品正展现出巨大潜力。目前瀚天天成是国内唯一实现8英寸外延片量产的企业,这一技术优势使其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等高端应用领域建立起显著竞争壁垒。
此次港股IPO若能成功,不仅将助力公司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更可能重塑全球碳化硅外延片产业格局。然而,面对IDM企业的纵向挤压和技术路线的快速演进,公司仍需持续强化创新能力,方能在这场产业变革中保持领先。